淄博顺诚化工,专业提供优质高纯硫化氢欢迎光临!
硫化氢的危害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也是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主要侵入人体的途径是吸入,而且硫化氢经人体粘膜吸收比皮肤吸收快,皮肤吸收甚少,因粘膜吸收而中毒更快。误服含硫盐类与胃酸反应产生硫化氢可经肠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硫化氢对黏膜的局部刺激作用是由接触湿润黏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的酸性所引起。由于人的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的是人的中枢神经。人若吸入硫化氢70~150mg/m³/1~2h,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流泪、眼痛、畏光、视物模糊和流涕、咳嗽、咽喉灼热,吸2~5min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变得麻木;若吸入150~760mg/m³/1h,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mg/m³/15~60min,发生支气管炎、肺水肿、肺炎,出现头晕、恶心、头痛、晕倒、呕吐、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若在数秒之内吸入1000mg/m³,会很快出现急性中毒,突然昏迷,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高浓度接触眼结膜会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而低浓度长期接触,会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硫化氢接触湿润粘膜后分解形成硫化钠,其本身的酸性对粘膜也有局部刺激作用。对机体的全身作用为硫化氢与机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及这类酶中的二硫键(-S-S-)作用后,影响细胞色素氧化过程阻断细胞内呼吸,导致全身性缺氧。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因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硫化氢作用于血红蛋白产生硫化血红蛋白而引起化学窒息是主要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早期,实验观察脑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即受到抑制后谷胱甘肽含量增高。
硫化氢的毒理学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是呼吸系统中和枢神经系统并会伴有心脏等重要器官损害。脑和粘膜是对毒性作用最敏感的组织。进入体内的大部分硫化氢经氧化代谢形成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而解毒排出,谷胱甘肽在代谢过程中可能起催化作用;少部分经甲基化代谢而形成毒性较低的甲硫醚和甲硫醇,但中枢神经系统会被高浓度甲硫醇麻醉。代谢产物可在24小时内随尿排出体外(部分随粪排出,少部分以原形经肺呼出,在体内不会蓄积)。
硫化氢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会由于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不同:浓度越高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更明显。人吸入70~150 mg/m3/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而不再闻到臭气。吸入300 mg/m3/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 mg/m3/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吸入1000 mg/m3/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气体中除去硫化氢三种常用方法:
1、吸收法:在该种气体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并且不是酸性气体的情况下,用水或碱液吸收是非常好的方法。
2、金属氧化物法:如果气流需要保持温度或主要成分可溶于水,则不能用吸收法脱除。通常在200-600摄氏度的温区内,很多金属氧化物都可以脱除H2S,比如所有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很过渡金属氧化物,都可以在还原性条件下脱除H2S。并在600-70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内通过硫化物分解再生。
3、吸附法:如果气体需要保持常温,活性炭吸附就是比较好的选择。